月薪两三万元,高端“保姆式家教”登上热搜,引来许多网友惊叹。
“双减”之下,学科类培训机构被严格监管,但住家教师、一对一辅导等迅速滋生。这些私教,借以“高端家政”“高级保姆”的形式在市场自由流动,与监管部门玩起“躲猫猫”。
今年9月,针对学科类培训转入“地下”,换个“马甲”逃避监管等隐形变异问题,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其中就包括违反培训主体有关规定,证照不全的机构或个人,以咨询、文化传播、“家政服务”“住家教师”“众筹私教”等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谈到对这类违规培训进行监管时,就提到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行为隐蔽性强、多变性强,存在“认定难”问题;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行为证据难以保存、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存在“查处难”问题;以及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分散、无序,线索来源有限,存在“监管难”问题。
要从根本上治理私教问题,还在于引导家长减少“填鸭冲动”。
“双减”意见对校外学科类培训进行严格监管,属于供给侧治理,但如果不能有效疏导家长的培训需求,在公开的培训受限后,培训就会转到地下:一种是“别墅式培训”,即没有合法资质的机构,在小区租房开展培训,遇到查处就“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另一种是家长请“私教”,学科培训老师上门进行家教。
从需求侧治理与疏导,首先要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必须指出,如果仍按照单一的分数评价、选拔学生体系,学生要进更好的学校,就得有更高的分数、名次,家长难免存在培训焦虑。只有扭转“唯分数论”,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给学生创造多元的成才空间,学生和家长才有更多的选择可能。
同时,要提高学校教育质量,通过学校教育提质增效,满足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减少对校外培训的依赖,必须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一方面,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提高薄弱学校教育质量;另一方面,要落实和扩大学校自主权,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开展个性化教育。除此之外,还应开展高质量的课后服务以及社会公益托管服务,为放学之后,以及节假日、双休日在家的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去处。这需要解决经费、师资建设、课程活动设计等一系列问题,建立长效机制。
更重要的是,需要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引导,让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理念和方法,摒弃功利的教育观和成才观,使家长根据孩子的个性、能力,为孩子规划适合的成才道路。在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后,家长也可以逐渐从“教育军备竞赛”中走出来,学校和社会舆论应该倡导科学育儿理念,不再刺激家长的焦虑。
据人民网
责任编辑:骆陇霞
兰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兰网”或在兰州晚报栏目下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兰州日报社和兰网所有。已经与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兰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兰网”并且不在兰州晚报栏目下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兰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兰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