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网

指点兰州APP
当前位置:首页 > 兰州新闻

践行绿色文明出行 大力规划公共交通 积极营造城市慢行系统

兰州晚报讯 7月13日,记者走访市医保局、市城管委、市自然资源局、市教育局、兰州黄河风情线大景区管委会等多家单位了解到,“1公里步行,3公里骑自行车,5公里乘坐公共交通;能走不骑、能骑不坐、能坐不开”的绿色出行方式受到我市广大干部职工的欢迎,广大干部职工劝导身边人共同参与绿色出行,积极践行低碳交通、环保出行的理念。与此同时,我市大力规划公共交通、积极营造城市慢行系统、解决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问题营造美丽城市环境。

争当绿色出行的实践者

“绿色出行的生活方式,往大处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一种节能、环保、低碳的绿色生活方式;往小处讲,我们现在车多拥挤、空气污染,我们有理由思考和改变我们自身的行为。”7月13日,市自然资源局用途管制与耕地保护科副科长薛彬说,树立绿色出行的生活理念,争当绿色出行的实践者,选择绿色出行,有利于改善交通拥堵、减少汽车尾气污染,同时也打开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城市管理工作在一线,要经常在一线检查督导。市城市管理委员会要求检查人员尽量走着去检查,乘坐公共交通去检查。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杨玉山告诉记者,这样做,从大的方面来讲是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缓解城市交通做出自己贡献;从单位工作来讲,走着去检查,能够把城市管理督查工作做得更细更实,切实解决老百姓关心的“家门口”问题;从个人来讲,能够达到锻炼身体、强身健体的效果。

市医保局向全体干部发出了《文明绿色出行倡议书》,要求在工作和生活中,当好绿色出行的“服务员”,人人争当志愿者,积极投身到文明绿色出行志愿服务活动中。当好“宣传员”,从身边人开始,号召家人、朋友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出行,带动更多人积极参与到低碳绿色出行的活动中来。

市教育局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及全市教育系统广大教职工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的出行理念,践行低碳出行方式,主动投身文明交通劝导志愿服务活动。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我们鼓励全市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市教育局办公室工作人员张思彬说,积极宣传绿色出行理念,让孩子们充分认识到绿色出行的重要意义,树立绿色出行的意识,养成绿色出行的习惯,构建更好的未来。

增设健身器材 助力市民打卡健康生活新方式

黄河风情线是兰州的一张靓丽名片,中山桥、水车园等景点分布在黄河两岸南北滨河路,吸引着八方游客。炎炎夏日,很多市民游客在黄河风情线游玩纳凉,欣赏黄河风情,美丽的游览环境让人心旷神怡。“我们持续做好步道廊桥、栏杆路灯等设施的日常巡查和维修养护工作,保障好便捷舒适的出行环境。”兰州黄河风情线大景区管委会党政办工作人员余磊介绍说,同时强化常态化精细保洁,冲洗路面、清擦栏杆、规整线缆,保障好洁净美丽的景区环境,助力市民文明绿色出行。做好景区范围内足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空竹园等全民健身场所的开放管理,继续增设一批健身器材和环保公厕、休闲座椅、衣帽架等便民设施,助力市民打卡健康生活新方式。

大力规划公共交通 积极营造城市慢行系统

市自然资源局担负着国土空间规划的职责,在促进全市的绿色出行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薛彬介绍,我市大力规划公共交通。轨道交通方面,目前1号线已建成,2号线在建,4号线和5号线的规划布局已提出,努力建成系统化的轨道交通,方便市民高效出行;城市公交方面,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等工作,大力建设公交车首末站、停车场、保养场等设施,提高全市公交车的容量,让有更多的公交车为市民服务;公交枢纽方面,在已有的兰州车站、西关什字、兰州西客站、西固公交枢纽的基础上,再增加东岗、马滩、九州、陈官营、汽车南站等公交枢纽,方便旅客换乘,提高公交效率,积极营造城市慢行系统。

兰州是全国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拥有40公里的黄河风情线,为营造黄河绿道、提倡绿色出行,市自然资源局组织编制了《黄河风情线城市设计》,通过南北滨河路、河道冲沟空间构建“山-水-城”的大绿道网络,形成绿色、滨河的人行交通系统,既为广大市民提供游玩休息的绿色空间,又能吸引大家健康步行。

新能源汽车近年来产量、销量翻倍增长,走进了千家万户,新能源汽车也是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出行的重要内容。为解决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问题,市自然资源局一方面在国土空间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中预留充电设施地块,布局充电设施网点;另一方面在下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规定新建住宅小区配建车位100%建设或预留充电设施,其中10%要求与住宅同步建成,保障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桑杰才让 文/图

责任编辑:蔡雨廷

兰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兰网”或在兰州晚报栏目下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兰州日报社和兰网所有。已经与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兰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兰网”并且不在兰州晚报栏目下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兰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兰网联系。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